你愛的是眼前的這個人,還是你心中的那些「擇偶條件」?



在進入正題之前,先來回顧幾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場景。

場景一:

一群姊妹淘聚在下午茶店,一邊吃著草莓鬆餅,一邊討論著各自的「擇偶條件」。

A:「不能太矮吧,我覺得身高至少要175。」
B:「穩定的工作,最好是想要在30歲之前生小孩。」
C:「阿不就高富帥嗎哈哈哈哈哈哈,好啦,再加個孝順的條件好了。」
D:「幽默吧,我真的受不了那些跟他說什麼都只會『嗯嗯喔喔』的理工宅男。」

場景二:

一對情侶在睡前聊天聊到一半,女方突然提出「你到底喜歡我哪裡?」這個問題。

男:「因為你講話很有趣啊,而且孝順。當然我不能否認啦,長得好看、大眼睛、雙眼皮,加上皮膚很白......」

女:「是喔,那如果出現另一個女生,她講話比我有趣、比我孝順、眼睛比我大、雙眼皮比我深、皮膚比我白,你要選我還是選她?」

男:「......」

正題開始

大家有沒有想過,當我們在列出自己的「擇偶條件」的時候,是不是同時就意味著:在你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的同時,你只是把對方當做用來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?

你愛的到底是他這個人,還是只是愛他身上的這些特質?

許多PTT的鄉民都看不慣女生把男生當「工具人」、「駝獸」或只想跟「高富帥」在一起,如果先撇開魯蛇酸葡萄的心態,其中更深層的價值問題,也許是因為看不慣她們這樣「利用對方」,利用對方讓自己出門更方便、利用對方讓自己更有面子、利用對方讓自己未來能過更舒服的生活。先不論被利用的人是否出於自願,如果雙方交往是基於這種互相利用的心態,那還有「感情」可言嗎?

那麼,再往前推一點,是不是所有先決定擇偶條件、再根據這些條件去尋找伴侶的人,都只是在把對方當作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呢?如果把所有喜歡的「理由」一一拆解,最後,似乎只會剩下「不知道欸,就是感覺對了吧」這個不太像是理由的理由。

這樣想過一遍之後,問題來了。那我們到底要如何判斷,我並不是像前面說的那樣,因為我需要對方的這些特質,所以選擇跟對方在一起,而是「真心想跟對方在一起」呢?這是個好問題,但我真的沒有好答案。

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學生戀愛呢?

跟出了社會、已經「成熟」的大人們比起來,學生因為還沒開始面對結婚、經濟壓力、父母想抱孫子等問題,所以在選擇對象的時候,反而比較不需要考慮這麼多「擇偶條件」,因此,在學生時代談的戀愛,「將對方當工具」的成分就會比較低。

這種硬是把問題推向極端,而讓矛盾產生的想法,可能會讓很多人都不能接受。但事實上的確如此,隨著我們漸漸長大,得到越來越多來自外在的壓力,我們不得不多為自己著想,並且,在做每個選擇的時候,開出一些條件,無論要求薪水不能只有22K,或是認為這張保單的投資報酬率應該要超過3%,以及,希望另一半可以符合這些「擇偶條件」。

如果人生就是這麼不完美,在長大以後,連談個戀愛都不能這麼「純粹」,那麼,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鼓勵那些還沒承受這些壓力的學生,好好趁著青春時光,談一場「不需要談條件」的戀愛呢?

圖片來源:johnnyvintage,CC Licensed